多少家庭以为的“合家欢”,不过是又一场隐性暴力的开端

时间:2025-04-04 18:52:18来源:未来资讯网 作者:听风

心理创伤,曾深入我身体组织的每一个纤维。很小的时候,我就能感觉到自己很“克制”。和家人见面时会克制着欢喜,离别时会克制着不舍。某天我突然绝望地意识到: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对于家,我没有了欢喜、没有了不舍。对我来说,家不是避风港,而是一个巨大的、恐怖的深渊。我只要朝里看一眼,或者仅仅只要想起那里,都会感到巨大的恐惧;只要靠近那里,就会被裹挟、被吸入,无法存活。我不知被这种恐惧控制了多久,才鼓起勇气打开了心理咨询室的门。那时我才发现:就算我已经在物理距离上远离了家人,这个深渊,依旧顽固地影响着我现在的生活,甚至会左右我未来的每一个重大选择。幸好,我主动做出了改变。才得以在今天,和你们分享我的故事。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。在我很小的时候,父母就离异了,他们常年在外工作,一年能见他们两面都算多。 父母婚姻失败,爷爷奶奶之间的相处模式也不和谐。 种种原因使得家里氛围一直很冷。争吵、谩骂、冷嘲热讽,轮番在我家里上演着。 我每天都无数次想逃离这个环境。 所以拼了命地学习,高考志愿填了离家很远的学校,幻想着上了大学有了独立空间,就可以尽情享受校园生活。 可现实并非如此。 我每个周末依然得接他们的电话,假期还是要回家。 我还是会听到他们吵架的消息,无论逃到哪里,那个深渊都紧紧跟着我。 大二的时候,我开始觉得自己状态很不对劲。 开始害怕周末到来,害怕到失眠、胸闷、夜里睡不着觉,白天心跳加快。 心里很矛盾,一边想着又要接他们电话了,一接我的状态又会变差,我实在不想听他们天天吵架、彼此阴阳怪气;一边又为他们说话,觉得家里这样打电话是正常的,别人家都是这样的,打完花些时间调节一下自己就好了。 两种想法在我心里拧巴着,让我既痛苦又愧疚。好像有一块又一块石头,慢慢地、实实在在地压进我心里。 真正爆发是在大二假期,爷爷生病住院了,比以往更加易怒。 常年在外的爸爸赶回了家乡来照顾爷爷,而我在家陪奶奶,安抚她的情绪。 这段时间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。有对爷爷身体健康的担心,有对奶奶日复一日诉苦的烦躁,有对一家人见面之后即将出现的怪异氛围的恐惧。 人一多,矛盾就多,争吵也就更多了。 对我而言,一家人聚在一起并不是久违的团圆,而是矛盾的升级。 我内心挣扎了很久,感觉到状态越来越差,情绪濒临决堤。我试图把所有负面情绪都隐藏起来,却因此而更加无法调整好自己。 爸爸和爷爷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,我的焦虑与恐惧也越来越重。每个晚上都难以入睡,强迫性地思考着他们回家后家里会有多乱。 直到爸爸陪爷爷出院回家的前一天晚上,我实在受不了了,预约了心理咨询。 第二天上午,我鼓起勇气走进了咨询室。 咨询师是一名女性,看着我的目光总是温和又坚定,对我诉说的所有都无条件包容和理解。 她带给了我很大的改变,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: 让我更加认识自己,也逐渐开始尝试接纳自己。 比如,咨询师会引导我慢慢放下各种各样的标准,放下自我责备,接纳内心那些真实的想法。 当我和她说有多不愿意接家里电话时,她问: “接家里电话对你来说好像是件很痛苦的事,可为什么即使忍受这样的痛苦,你也要接他们的电话呢?” 她第一次说出这句话时,我觉得很震撼。 本以为她会觉得我没尽到做晚辈的责任,连接电话都这么矫情。 她却接纳了我不想接家里电话这件事,并认可了我不敢示于他人的痛苦。 我回答道:“我觉得我应该接他们的电话,如果不接,他们会很担心、很难过。” 她接着说:“你心里似乎有很多‘应该’,有很多对自己的要求,总是想着‘应该’做什么,却忽略自己‘想要’干什么,因此很容易难受。” 在此之前,我从未认真想过我内心真正想要什么、想做什么,总是被一个个标准带着走—— “要做个乖孩子”“要做个好学生”“要文静”“要成绩好”... 我努力去够这些标准,却也一次又一次放弃了实现真正的自我的机会。 因为她的话,我意识到之前的生活中,我可能无数次忽略了自己的感受,错失了宝贵的机会时,心里猛然升起一种遗憾与悲伤。 但同时,我也终于看到一线希望。 今生第一次,我竟开始更在意自己的想法一些,更重视自己的感受一些。 我尝试着和自己相处,让真正的自己袒露于世间,让曾经隐藏在暗夜的自我,有勇气站在太阳底下。 这种体验非常陌生,却也美好得不可思议。 如今回到过头看,走入心理咨询室无疑是我做过最重要、最正确的事之一。 从中我明白的另外一件事是: 心理层面,我从未真正和家人分开。 以前,我一直觉得敢于一个人做很多事,就算是独立了。但其实,我一直背负着家人的情绪而不自知。 因为潜意识里我坚信,我的情绪由他们的行为引发,同样的,他们的情绪也由我的行为引发。 为了不让他们伤心、担心,我做了一些我并不想做的事。 另一层面,我对他们也有诸多抱怨,觉得自己的痛苦都是他们造成的。 看似风平浪静的关系,背后早已波涛汹涌。 刀背藏毒的亲情,像是虚假的繁华、脆弱的泡沫。 会让最爱的人遍体鳞伤,却依旧不去改变。 家人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一些类似于道德绑架的事,无论是不是玩笑,可以肯定的是,我确实受到了伤害。 我看得到他们的辛苦,也看得到他们的固执: 这份辛苦,完完全全是“为了我好”。 有时候我会很愧疚,想着要是我不存在就好了,他们就不用这么辛苦; 有时候又会很愤怒,想着又不是我让他们做的这些,凭什么强加在我身上。 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,一次又一次被我吞咽下去,藏入心脏,化作血肉,最终身心受创。 直到咨询师陪伴我,看见我的情绪,释放它、接纳它,坚定地告诉我: “他们是他们,你是你。” 我逐渐明白,有的想法和感受并不是我的,而是他们的。 只要我心里有边界感,他们就无法强加在我身上。 而有的想法和感受,则切切实实是我自己的,我需要看到它们如何发生、尝试接纳它们,而不是把它们强加在别人身上。 当我尝试着在心理层面和他人分离,我便真正意义地成为我的第一责任人,我要对自己的感受与决定负责。 能在认知上明白这一切,在感受上体会这一切,都要归功于心理咨询。 同时,它也让我看清楚,那些曾经觉得不对劲却说不出所以然的现实生活,让我接下来的每一个选择都更遵从本心。 一开始我只是为了解决情绪问题,后来却收获了内心的成长。 当我发现一个人的内心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ta的人生质量,我也越来越认识到心理成长的重要性。 在心理咨询中,我学会了如何监测内心的波动,观察当下真实的想法。 我尝试着从多个方面去看人看事,在快要走入某个极端时把自己拉回中间一些。 我比以前有了更多思考和新的认知,却也轻松自在了更多。 我为我的每一次小小的成长而惊喜,也乐于体会自己、理解自己。 我尝试着去寻找真正热爱的事物,在一个个生活片段中确定自己的感受,身体力行地去丰满那个那个真实的自己。 生活本就是快乐与悲伤交织。 我敬佩每个身处困境,依然走在路上的人,他们都是勇者。当我们不小心跌倒,暂时需要一根拐杖支撑自己前行时,不妨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。 在我看来,咨询师就像一个专属于我的心理裁缝。 每次坐进咨询室,和她对话,被她引导,一起剖析过往,我都感觉她在为我量体裁衣,为我私人定制独属于我的治疗方案。 她能帮我看清问题,却又在我太专注问题时适时地提醒我,带我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。 她尊重我的尊严与人格,专业且良善地将我所有沉重的回忆,变成有结构且可以继续处理的内容,直到我终于获得直面创伤的能力。 最后,我想对每个被生活困扰,犹豫要不要心理咨询的人说: 接受心理咨询并不是可悲、可笑的事。相反,积极寻求解决方法才是勇气的体现。 千万不要等到问题很严重时才去接受心理咨询。 到那时,你往往需要花多百倍的力气、成本和金钱去解决,得不偿失。 一定不要放弃,只要你伸手,总有人能拉你一把。作者:来访者柒月编辑:Lilith图源:Pexels身体受了伤,我们会去消毒、上药、包扎、谨慎护理。而心灵,应该受到同样的对待,因为它更为隐秘,放任不管,伤口更难愈合。如果你也有尚未处理好的创伤,那么,相比于熬着,主动寻求专业帮助,可能是更好的办法。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,可以看看下面这位正统心理学专业出身、擅长上述咨询技术的咨询师——李亚敏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心理感冒,可以和李老师聊聊。为了鼓励求助意愿,李老师特地开通3个半价咨询名额。原价600元/次的咨询,现价仅300元。↓ 点击抢占半价咨询名额 ↓ 如果,你也有被过分控制、被情感忽视、被家暴等未愈合的童年创伤,又想查看、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,不妨试试壹心理的「半价咨询」,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↓↓点击查看更多半价咨询优惠↓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相关内容